观点探讨:现在的部分青少年为何感到空虚

今天看了看盆友的一堆混沌分裂中二言论(他自称的),深刻地对其当时的空虚与无力有了深刻认识。
考虑到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个人的视野有限。
那么,各位对于身边的人所展现、描述的空虚与惆怅的原因,有什么见解呢?

4個讚

这个问题的解很多,可以尽情讨论。

2個讚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是网络给了个机会表达。网络还存在着反沉默螺旋:沉默螺旋使得人们为了合群会少说一些话,而网络使得人们更容易说出自己的感受。本来应该自己躺床上瞎琢磨的日子,被emo探讨和熬夜冲浪代替了。所以可TA感受的只是毛毛雨,但是说得和国破家亡一样惆怅,因为TA的这种情感在网上有共鸣,相当于多次经历。想象一下你失恋了,搜了几个emo话题之后你看了几万字的爱情悲剧以及有关失去的话题,是不是更伤心了?这种共鸣极大的增加了情感的烈度。

1個讚

无论一个人他感觉充实还是空虚,本质都是空虚;
只有真正面对空虚,才能充实。
依靠外物寄托的,只能短时间遏制空虚而已。
只有真正享受空虚,才能充实。
觉得空虚的真正原因是他排斥空虚。

1個讚

因为行动配不上野心,然后发现自己的行为与理想背道而驰

2個讚

唯心目前救不了当代孩子,他们压力全是家庭和学业,很窄,躲不开。

1個讚

我也是当代青少年孩子,11天前刚满16岁。

1個讚

知道,你自己说过辽。

2個讚

我来提供一下生物学答案:
1.青春期,人的大脑会因生长激素而堵塞一些神经路径(已有或未有的),直接导致此时的青少年在诸多事务上学习力、适应力不及儿时,从而使其自信逐渐下滑(当然可以练回来)。
2.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激素水平也逐渐增加,会使这一时期的人思维模式偏激化、独立化,更注重于自我的表现,并试图从原先的环境中挣脱以谋求独立的、以“我”为主调的人格(这并不代表自私,因为在实践中团队协作仍然是必需)。
而在现代,离开襁褓就意味着面对一系列原本很少遭遇的复杂事件与变化,但因为脑力的下降、思维的变化,这些事情很多都会搞得乱糟糟,导致难以寻得对“我”的肯定(主要来自外界),于是就会感到迷惘。
在这时,大多数人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以寻求肯定感,很快,他们就会去表现自己的答案。如果答案不对(很少有人一次对),他们就只能再想,但偏激的思维与事务剥削了心力,在很少的几次失败后,他们就会开始探讨原因(而非加强实践)。
原因可以有很多,这原因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现代的很多情况下,他们会困在一片哀嚎中(所以需要疏导),开始思索这么做的意义,以及其他的意义。上至宇宙,下至黄泉,这段时光中能够产生大智慧(资本论的一些引导性思维就来自于马克思17岁左右的时候)。但是,这些问题太难了,如果找错了方向,解不通透,就容易深化自卑与自闭的心态,加上时务艰难,能力削弱,很快就会陷入空虚与自弃的怪圈。
当然,原因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正是后几代人将直面的麻烦。如果我们能提前梳理出来,于后人也是有利的。

3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