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启蒙」骂的就是你!一群**的家伙

指导一个人对他人的社交态度,四个结论足矣:第一,人只有一个性别,不存在男女矛盾。第二,不同人之间的“喜欢”,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暴力的,原始的注意力绑定。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陌生人,友人与伴侣。第四,人是多样的,人格是平等的,人应该有自己决定自己性格的自由。
详细解释:
一,人只有一个性别,不存在男女矛盾。
最早的两性观念出现于人类发展史的初期,那时还未产生性别,人与人之间有且只有性征上的不同。但在长期的群体生活中,其中一类人群凭藉着自己较为发达的四肢赢得了群体生活中的权力与地位。这时候,其他人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以标记他们的存在。而这时,他们身上的“阳具”就成为了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标记”。以这个标记为基础,出现了第一种纯粹的性别:男性。具有这个显著特征的人都被划分到了这一类人群的权力共同体当中。而为了支撑起,这个实际上是以权力分配为核心的虚无缥缈的“性别”,他们急需寻找一个对立物,以差别来支撑分类的存在。而这个时候,表面没有阳具的一类群体(实际上,他们在生存方面并不具有群体性的优势),就被拥有实际权利的“男性”群体划分为了另一类不同的群体,称为:女性。
可以说,最早的两性观念的出现,实际上是一场群体权力的划分。而在这场以“男性”为主导的游戏中,女性是处于被迫承认的地位的,因此,她们天然具有反抗此体系的意识。这就是为什么相对于男性群体而言,女性群体更多的对“性”持有宽容态度,男性群体恰恰相反。
而且,这一套性别分类机制,实际上是极其混乱,且无具体依据的。因为它更多的是出于权力分配的需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分类。这就是为什么男性一旦失去了阳具,就无法判定到底处于哪个性别。实际上,这也代表了他被称为“男性权利共同体”的群体除名了。而因为分类机制的混乱性,前身于“男性权利共同体”的他也无法顺利承认和加入“女性权力共同体”,因此导致了,我们也不知道应该判定他为什么性别。
除此之外,在性别分类出现之前,身体并不健壮,但却依然拥有阳具的人,是不被承认拥有权力地位的,是不能被划分为“男性”的。同理,身体健壮,但却并不具有阳具的人,是具有权力地位的,她们反而能被划分为“男性”。而在出现性别分类之后,所有拥有阳具的人,都被划分到了同一权力阵营,所有没有阳具的人,则被划分到了另一权力阵营。这和个体的健壮程度无关,是一种群体性的权力分配。但因为男性群体拥有群体性的健壮优势,尽管它也有弱小的个体,所以男性群体占有群体性的权力地位。女性群体则反之。这实际上是一种男权主义。
综上所述,所谓的男女矛盾并不存在,它实质上是 “权力”的矛盾,人,有且仅有一种性别,为“男性”。任何死硬地认为人分为两种性别的人,都是在实质上支持以分类为基础的,实质上为权力群体的划分的,男权主义,都是对个人平等权利的压迫,是愚蠢的。
有疑问可以友善交流,剩下的234条,让我先鸽一会(bushi

10個讚

Interesting!

6個讚

谢谢^ - ^。第一条只是对整个体系的定义,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个性与解放,颠覆他人传统的社交观念,重新树立一套更加本质和科学的社交思考方式。只是似乎没多少人来看……

5個讚

有一点我没有解释清楚,这里讲的,不是生理上的,而是权力划分上的名称来源。但是后面生物学的研究又把这一套因权力划分而产生的名称反过来作为生理上的性别划分。是先有权力上的名称划分,后有生理上的性别划分,它们同根同源。

5個讚

流性别早就试着解决了,结果流性的变化性搞得zzzq更难了:rofl:

4個讚

hhh,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搞清楚社交的本质,只是知道男女本身并无区别,这一点并不足以充分指导现实生活。

5個讚

指导一个人对他人的社交态度,四个结论足矣:第一,人只有一个性别,不存在男女矛盾。第二,不同人之间的“喜欢”,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暴力的,原始的注意力绑定。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陌生人,友人与伴侣。第四,人是多样的,人格是平等的,人应该有自己决定自己性格的自由。
详细解释:
二,不同人之间的“喜欢”,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暴力的,原始的注意力绑定。
“喜欢”是性冲动的一种表现,但与纯粹的性冲动又不完全一致,具体表现为:以性冲动为原动力锁定单一目标,并针对该目标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幻想,并投射入自身潜在社交需求。这里以男性第一视角举例:“我是一名男高中生,我在校园内遇见了一个女孩(性冲动为源动力)。我喜欢她是纯粹的,不会对其他女孩有任何非分之想(锁定单一目标)。我希望同她一起成长,一起努力(进行社交幻想)。我能给予她应有的关心,希望她也能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成为互相心灵的伴侣(投射自身潜在社交需求)。”
破除该绑定的方法为:将你理想中的“喜欢”的人进行性转,思考你对TA的态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瞬间又不喜欢TA了。这种“喜欢”得以建立的最为基础的东西,正是性冲动。没有了这个作为前提,剩下的都免谈。
现在来分析它具有的三个特征:隐蔽的,暴力的,原始的。先从“原始的”开始。为什么说它是“原始的”呢?它作为一种将主体的注意力与某一对象进行绑定的行为,其自身并不具备筛选和思考能力,核心运作逻辑遗传的是人类群体生活早期的“求偶行为”。进入群体社会之后,传统的性冲动并不足以导致高效的群体繁殖结果,带来的最终影响就是种群灭绝。因此,经过了改良的性冲动,选择了以某种潜在的的逻辑来选取一位“幸运儿”,这位幸运儿必然是被主体认同为具有生殖能力的“异性”。这种“潜在的”的逻辑来源于非常早期的人类群体生活,并不具备筛选和思考能力,所以,它是“原始的”
那又为什么说它是“暴力的”呢?因为,它是由我们脑中的某种潜在的逻辑决定的,一旦做出决定,主体便无法进行更改。就像你无法随意更改自己“喜欢”的人一样。而且,一旦做出决定,它便会时时刻刻的提醒你,让你无时不刻不受其骚扰,你没有任何手段拒绝这种暴力的绑定行为,就像你无法随意让自己喜欢/不喜欢某个人一样。
至于最后的“隐蔽的”,则体现在:哪怕你被它以如此暴力和原始的方式进行绑定,你也不会有丝毫不满,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合理且正当的需求。哪怕因它导致你犯下了极其恶劣的后果,你也只会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好像它没有一点错似的。
但是,尽管如此,仍不可否认它作为一种机制,能让我们感到满足。只是,相对于个人的长远幸福而言,以理智的态度对自身的诉求进行分析,合理取得最优解,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因短时间的绑定带来的快感,是无法长久持续的。这点体现在了许多婚姻中。
在第三/四条中,将深度分析如何合理取得最优解,看清各种社会乱象的实质。
有疑问请友善交流,谢谢

7個讚

正确的,有趣的,知识性的,我总是想不到的

3個讚

友善的,明智的,有建议性的

4個讚

指导一个人对他人的社交态度,四个结论足矣:第一,人只有一个性别,不存在男女矛盾。第二,不同人之间的“喜欢”,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暴力的,原始的注意力绑定。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陌生人,友人与伴侣。第四,人是多样的,人格是平等的,人应该有自己决定自己性格的自由。
详细解释: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陌生人,友人与伴侣。
其中,陌生人指的是与本体并无直接社交联系或出于自身利益合作与本体进行社交的社会成员。举个例子:在一家公司里面,我(本体)被要求与另一位同事(陌生人)协同完成共同的的工作(出于自身利益合作与本体进行社交)。
友人则指的是与本体发生社交联系,并倾向与之形成良好社交关系的陌生人。其重点在于与本体形成良好社交关系,而并非之前与本体发生何种社交联系。举个例子:我上学认识的朋友,我打球时遇见的朋友,我买东西时遇见的朋友,他们都与我(本体)成为了朋友(产生良好的社交关系)。至于之前是怎么认识的(与本体形成何种社交联系),那不重要。可以说,友人是愿意与本体形成良好社交关系的“陌生人”。而按照社交依赖程度的深浅,可以将友人简单地划分为普友和密友两类。相较于普友而言,密友相对于主体的社交依赖程度更深,这意味着无论是主体还是对方都需要在自己的密友身上耗费更多的精力,形成更为紧密的社交依赖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个普友,但是密友却常常极为稀少,甚至没有。可以说,密友是愿意与本体形成更为紧密的社交依赖关系的友人。
而伴侣,则是友人的终极形式。双方拥有着极其高的的社交依赖程度,他们能够一起生活,一起度日,分担对方的忧愁,共享两人的快乐,互相成为对方最亲密的人。这种亲密的关系,最核心的判断标准不是性别,不是年龄,不是身材,外貌,长相。它的判断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两人之间的社交依赖程度的深浅。其他的任何因素都是表面上的,并未涉及真正的核心。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了。世俗意义上的伴侣不应该是异性吗?而且,许多人的理想中的伴侣都是异性,且有一定自己的要求呀。
是的,你讲的没有完全错,但是你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需求的本质是什么。你可以再回顾一下前面一二条讲的是什么。第一条讲的就是,没有所谓男女之分,只是人有不同的生理性征而已。从这一条上就可以看出,“异性伴侣”根本不存在。再结合一下第二条所讲的内容,把你理想中的伴侣性转一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对TA突然又不感兴趣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你的理想伴侣,实际上和“喜欢”同根同源,本质上都是属于对于性征不同的人的性冲动,具体运作过程可以回顾第二条,其中有具体讲述。
集合上述所有所讲内容,我们就可以对社会上的很多现象进行解读了。为什么当今离婚率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是机械性的社交结合,组成婚姻的根本目的不是出于双方的社交依赖需求,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性结合,是为了生产后代。双方之间除去性结合和生产后代的社交需求之外,还剩下什么?什么都不剩了。双方之间,如果除去性结合和生产后代所形成的社交集合关系之外,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连普通朋友都算不上,遇上一点点共同生活中的困难,就互相推脱责任,这种家庭怎么可能安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家庭遇上其中一方失去了生育能力就直接离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家庭遇上小孩学习不好就各种矛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孩会带有原生家庭的性格缺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孩会失去自己的家庭……可悲。
是不是感觉已经很难受了?但这些还算好的。他们会离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至少保留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要求,没有被抚养孩子的婚姻关系系统异化。现在有很多传统的婚姻家庭,为了维持家庭关系的稳定,其中一方甚至双方都将自己异化成为家庭的奴隶,彻底失去自我,将家庭的幸福作为自己最高的目标,以家庭的利益为重……而这是传统性征为女性的人的的重灾区。为什么古代会有所谓的五从三德?就是为了抵抗传统女性意识的觉醒,保证能顺利将女性异化为生产孩子的家庭工具,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和人口再生产……她们已经不是人了,可悲。
看起来……似乎坏的方面已经讲完了?想得美!现在还有非常多的人不清楚婚姻关系的实质,将自身的需求混合成一大团浆糊,妄图在无限的可能性中,找到那唯一正确的解。说难听一点,这样的人大概率会在传统的婚姻关系中受压迫和欺凌,最终结果无非两种。要么自己洗脑自己成为家庭的奴隶,要么直接离婚。而这两种结果,就是某些人口中所谓的“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很抱歉,我无法苟同。这是对自己需求的不尊重,更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剩下的让我先组织一下……抱歉)

3個讚

有些激进了……抱歉。还请各位友善交流(笑)

3個讚

说实话,所有看到这个帖子的人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那理想中或者现实中的伴侣关系,除去性冲动之后还剩什么,是不是连普通朋友都不如,或者更惨?

3個讚

顺便提一句,人类的第一个上位的性别是女性。
人类历史先进入母系氏族阶段,那时由女性主导一切。

5個讚

事实上,人类自封建时代后也从未脱离其桎梏。婚姻制度是遗毒,是不承认人力生产机制必要性的落后思维的体现,正是因为其落后性,在近代以来,婚姻与利益关系的越发紧密精致越发将其拆散,从封建大家庭到现代小家庭,始终未曾脱离封建框架,故而在个人的经济下降时期给双方带来巨大痛苦,其标准的不统一、地区思想的不同发展程度更是严重干扰了人力的生产,是导致人口增长率雪崩、全社会经济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也就有单亲家庭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难题。
不过,大家也要认识到,当下世道就是如此,所谓的爱情、幸福,事实上只是上升时期带来的泡影。人活着只有三件事:劳动、研究、造人,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它们的附加品,全为它们而服务。
至于那些看上去不合理的事情,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试图直接将其摧毁反倒是错误的做法,不如保持冷静,做旁敲侧击者。否认错误的合理性这一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大家未来意识到什么感觉很颠覆性、很反伦理的“社会现实”,大可不必为之止不住地愤怒,应当不含贬义地看清其根源再做判断。我们无法阻止有人付出代价,如果厌恶,我们只能让它的时代赶快过去。世界很残酷,但如果因为自己的美好幻想破灭就厌恶它、试图与之绝缘,是无法在雨中为他人撑伞的。人类理应放下自己的尊严,拥抱自身的邪恶,才能于此清醒之中对一切进行改造,才是拥有了完整力量的人。相反,对自身既存各方面合理性的否定只会在猜疑中击倒自己,就如如今的国际各左派一样。
所以我可以毫无负担地说:我找女人就是为了搞钱、愉悦和涩涩,仅此而已(可是女方也一样,重庆耙耳朵只能为钱包而悲鸣!)。

7個讚

我个人的诉求可能比较奇怪,我更希望是以社交依赖程度为核心构建与他人的关系。至于追求完美的“性”这件事情,我并不在乎。但是不可否认人仍然有此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个人认为,应当建立完善的,尊重双方人格权的性需求解放制度(自由约炮),而不是将性需求商品化……

4個讚

我也并非反对自身邪恶面,我只是不愿意再看到类似的事情不断重演,毕竟我自己也受其影响

2個讚

感谢你的回复,希望大家也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各自的观点,谢谢

2個讚

我确实激进了,应当以更平和客观的心态来进行描述的。关于后面的方法论,因为工程量比较大,一时半会儿暂时出不了,但它确实挺好用的。可以帮助大家以更高效的方式理清自己的需求,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对于传统的性需求的批判,就到此为止了。毕竟这也算是一种需求。

3個讚

另外我发现我改不了标题了……想换一个更平和的标题的

1個讚

我的建议是:
1
环环嵌套你我,
真理愈发难求。
俗世万缘相阻,
长男只到扬州。
2
翻过风月宝鉴,
见过繁花细柳。
方知虚假看破,
可谓贻笑大方。
3
金锦丹炉分内外,外炉加减意可调。
十二时中猛火炼,岂知内炉丹不成?
炉外火熄烈士少,丙壬交姌难超脱。
回看古今旁观者,裂炉神散丹化灰。
4
刚柔可继水难迸,两弦天地不易生。
谈其一弦道不尽,左顾右盼攀且寻。
冰碎风凝光冥杳,万花飞散怎能撄?
群迷皆走阳关道,无人肯登独木桥。

4首打油诗,33个哑谜,是我的观点和建议。

4個讚